前幾天,義烏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,共有13個項目入選。至此,義烏的非遺項目名錄已達80個,其中金華市級38個,省級12個,國家級2個。
本次公布的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含了民間文學、傳統戲曲、雜技與競技、民間美術、傳統醫藥、傳統技藝等類別,13個項目包括義烏兵的故事、義烏徽戲、金臺拳、戚家軍鴛鴦陣、義烏漆畫、三溪堂中藥炮制技藝、旗袍手工制作技藝、道人峰茶加工技藝、傳統車木制作技藝、義烏麻糍制作技藝、義烏糖烊制作技藝、義烏白酒釀釀造技藝、義烏拉面傳統制作技藝。
義烏兵的故事的項目保護單位是義烏市志編輯部,近年來曾七次組織專題小組到臺州、溫州,甚至福建、河北、北京等地調查走訪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),抗倭名將戚繼光到義烏招兵,首次3000人,以后累計1.2萬余人。義烏兵轉戰浙江、福建和廣東,最后,他們北上長城戍邊,屢立奇功。
徽戲源于安徽,大約在清代雍正、乾隆年間,從安徽的徽州經新安江等地進入金華、義烏。清乾隆年間,四大徽班進京,而受京班倒流影響,徽戲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原有面貌直到失傳,流傳到金華一帶的徽戲卻未受影響,保持了原貌;諔蛟诹x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,生動地體現著義烏地區的文化傳承,無論從發展的軌跡和現實意義上都決定了這份文化遺產的獨一無二、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。